時間:2015-11-06 11:16來源: 作者: 點擊:次
首先確定采用開放建筑的理念和方法來完成這個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極限空間的設計。采用40×40的方鋼管制作支撐體(Skeleton),采用指接板打制可拆合單元(臺面、儲物柜或書柜)(Infill),采用可適應的原則進行組合,同時保證靈活變化和彈性使用。
3.6米的層高不能簡單劃分為兩層,因此豎向(z軸)空間采用錯層——Z字形,保證人使用的空間凈空高度大于2.2米。18個座位上下兩層布置,沿墻邊每層必須安排9個座位,由于進深的限制,采用Z字形構(gòu)架可充分利用上下兩層的空間,提高縱深(Y軸)方向的空間利用,同時滿足工作臺的合理間距。
開間(X軸)方向靠墻的部分降低”書架“的高度,構(gòu)建二樓的步行通道,與二層的臺面齊平,將二樓各個相對獨立分隔的座位串聯(lián)起來,便于了二樓學生/員工的交流,也減少了爬梯的數(shù)量。
走道盡端布置“樓梯”(盒子),其中一部樓梯可以作為書架,非常深的盒子又可以作為圖紙圖筒的存放空間,另一部樓梯則更似箱子,又大又深可以存放測繪儀器等物件。這兩處樓梯也是休息閱讀的地方,臨窗的箱子樓梯利用雙層窗簾作為攝影的背景布——黑布靠外,白布靠里,可以用于一般的人像和模型的拍攝。
會議討論空間采用可以單邊、雙邊折疊收放的工作臺。完全折疊、單邊折疊以及完全展開的尺寸分別為10cm、50cm和90cm?窟叺牡毓窦仁谴尜A文本的檔案柜,也是會議的座凳。
工作室倡導“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王希孟的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中連綿逶迤的山巒,既壯闊雄渾而又細膩精到。青山疊翠之間的林木村野、茅棚樓臺、舟船橋梁,,讓人有寄居或游走其間之感。讀行千里江山正吻合工作室的求知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