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精編考試資料:
陶瓷衛(wèi)生產品根據材質分為瓷質衛(wèi)生陶瓷(吸水率要求不大于0.5%)和陶質衛(wèi)生陶瓷(吸水率大于或等于8.0%,小于15.0%)。
陶瓷衛(wèi)生產品的主要技術指標是吸水率,它直接影響到潔具的清洗性和耐污性。普通衛(wèi)生陶瓷吸水率在 1%以下,高檔衛(wèi)生陶瓷吸水率要求不大于0.5%。
E₁類的甲醛釋放量≤0.12mg/m³,采用氣候法測試。
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應在基坑四周挖好臨時排水溝和集水井,或采用井點降水,將水位降至坑底以
下50cm
鋼釬的打入分為人工和機械兩種。錘舉高度一般為50cm。
利用機械動力拉起穿心錘,使其自由下落,錘距為50cm。
高層建筑筏形基礎長度超過 40m 時,宜設置貫通的后澆施工縫(后澆帶)。后澆帶寬不宜小于80cm,
在后澆帶施工縫處,必須貫通。
基礎中縱向受力得鋼筋的混泥土保護層厚度應按設計要求,且應不小于40mm,當無墊層時,不應小于70mm。受力鋼筋的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接頭。若采用綁
扎搭接接頭,長度為1.3 倍搭接長度。
大體積混泥土應進行保溫保濕養(yǎng)護。保濕養(yǎng)護的時間不得少于 14d。
混泥土澆筑體在入模溫度基礎上的溫升值不宜大于 50℃。
10. 混泥土澆筑體的里表溫度差(不含混泥土收縮的當量溫度)不宜大于 25℃。
11. 降低拌合水溫度(拌合水中加入冰屑或用地下水);骨料用水沖洗降溫,避免暴曬等。
12. 大體積混泥土施工所用水泥其 3d 的水化熱不宜大于240KJ/Kg,7d 的水化熱不宜大于270KJ/Kg。
13. 超大體積混泥土應選用留置變形縫,后澆帶或采取跳倉法施工控制結構不出現有害裂縫。
14. 大體積混泥土澆筑宜采用二次振搗工藝,澆筑面應及時進行二次抹壓處理,減少表面收縮裂縫。混泥土澆筑易從低處開始,沿長邊方向自一端向另一段進行。
構造柱不可單獨設置,但應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 或錨入淺于500mm 的基礎圈梁內。
墻鋼筋綁扎,墻(包括水塔壁、煙囪筒身等)的垂直鋼筋每段長度不宜超過4m(鋼筋直徑<=12mm)或6m
(直徑>12mm)或層高加搭接長度,水平鋼筋每段長度不宜超過8m,以利綁扎。
鋼筋的彎鉤應朝向混泥土內;炷嗤磷愿咛巸A落的自由高度,不宜超過 2m。
拱和高度大于1m 時的梁等結構,可單獨澆筑混泥土;
后澆帶通常根據設計要求留設,并保留一段時間(若設計無要求,則至少保留28d)后
再澆筑,將結構連成整體。填充后澆帶,可采用微膨脹混泥土、強度等級比原結構強度提
高一級,并保持至少 15d 的潤濕養(yǎng)護。后澆帶接縫處按施工縫的要求處理。
砂漿應隨拌隨用,水泥砂漿和水泥混合砂漿應分別在3h 和4h 內使用完畢;工期間最高氣
溫超過30 攝氏度時,應分別在拌成后2h 和3h 內使用完畢。
4、砌筑方法當采用鋪漿法砌筑時,鋪漿長度不得超過750mm,施工期間氣溫超過30 攝氏度時,鋪漿
長度不得超過500mm。5、磚墻灰縫寬度宜為10mm,且不應小于8mm,也不應大于12mm;
6、磚墻的水平灰縫砂漿飽滿度不得小于80%;垂直灰縫宜采用擠漿或加漿方法,不得出現透
明縫、瞎縫和假縫。
7、在磚墻上留置臨時施工洞口,其側邊離交接處墻面不應小于500mm,洞口凈寬不應超過1m。磚墻
每日砌筑高度不應超過 1.8m;雨天施工不宜超過1.2m。
11、混泥土小型空心砌筑體工程齡期不足 28d 及表面有浮水的小砌塊不得施工。
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宜小于C30。
防水混凝土終凝后應立即進行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