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院長 夏海山
BIM對綠色建筑和交通設施起到什么作用?首先我們身處當今快速發(fā)展的社會里,不管是大數據、工業(yè)4.0、互聯網+,還是美國提出的“新硬件時代”,這些提法都在方方面面影響著建筑業(yè)、工程業(yè),但其中受影響最大的,還是對從業(yè)者思維的沖擊。從業(yè)者要想及時跟上時代,就必須進行“思維轉型”,傳統的因果邏輯變成聯系邏輯,交通、建筑、城市和環(huán)境背放在一個完整的大系統里,依靠傳統的思維和技術方法應對不了新的發(fā)展要求。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數據”時時處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它不僅僅是純粹的技術改革,最重要的是將我們的生活模式和行為模式緊密聯系起來,并將城市建設和設計緊密聯系。在傳統設計里各個工種之間相對單一,在大數據時代這一切完全被打破。信息技術成為綠色建筑和交通設施再發(fā)展的一個核心的驅動力。1999年,英國的一份科技報告提出:到2005年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將工程建筑業(yè)的效率提高30%,即節(jié)省資金投入30%。各國的調查數據也顯示,信息化技術可以使施工工期縮短15%,將建筑市場帶入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介入能夠降低工程成本30-35%,因此,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發(fā)展BIM技術。
雖然中國建筑業(yè)占據了世界建筑量接近一半的市場,不過仍處于建設的初級階段,粗放型建設帶來的結果是高能耗和高污染,效率低,質量差,時代的發(fā)展對我們的建造技術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新的時代里,我國致力于發(fā)展建筑產業(yè)化,提出了“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而BIM技術的應用,則使我們不僅僅是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也使工程項目的流程由串行變成并行。
使用BIM的成果不僅體現在速度的提高上,品質、造價以及供貨渠道和資源配比渠道也會隨之發(fā)生巨大改變。我們對工程的研究和實踐也面臨著多專業(yè)、多工種之間的配合。在新的時代里,創(chuàng)新驅動和重塑結構以及對工程的更高的要求呼喚著我們使用新的方式和思維來推動建筑工程業(yè)的發(fā)展。
新硬件時代對建筑未來功能和交通設施的層級影響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當我們還在熱衷于體驗汽車駕駛的愉悅,美國已經開始研發(fā)無人駕駛汽車,汽車可以作為圖書館、咖啡吧、會議室,甚至是休息場所。再回過頭來看我們的房子和交通設施,將來在功能上也會發(fā)生巨大變化,這逼迫我們改進建造的思維和技術方法。
目前,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也很熱門,北京市的十三五規(guī)劃研討提到了建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不是單一的系統,而是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結合在一起,怎么具體落實到各個行業(yè)并發(fā)揮作用,怎么在建筑和交通設施建設中實現智能與智慧,這些都需要我們去思考與研究。
當前中國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交通建設熱潮,對我們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和挑戰(zhàn),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世界級大都市用了100多年才建成現在的地鐵網絡,北京、等大城市則只用了10多年?焖俳ㄔO的背后也存在很多問題,在這么大規(guī)模、快速的建設中怎么運用綠色思維也是我們要思考的。
在建筑領域,北京交通大學與住建部合作“基于BIM技術的綠色建筑”研究,BIM可以介入建筑策劃、設計、使用、運營管理等各階段,進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這是BIM技術的優(yōu)勢之一。BIM在大規(guī);A設施建設中同樣存在強大的優(yōu)勢,前期可以做模擬測試,施工階段可以提前對設備進行檢測,也可以對交通的安全疏散進行模擬。從資本運營的角度來說,還能對成本進行合理控制。BIM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專業(yè)的數字化平臺,各專業(yè)人才都能夠在這個平臺上自由交流,實現技術價值。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