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師劉文君
建筑是實用的藝術,建筑師則儼如一個在建筑領域工作的藝術家,使用色彩、線條、形狀、形式、空間進行創(chuàng)作,打造一件又一件的作品,構成一個城市的面貌。建筑師劉文君敢作敢言,提倡推動建筑藝術,批評政府工程藉節(jié)省成本之名簡化設計,打擊創(chuàng)新設計,是本末倒置。
摩肩接踵的摩天大廈構成香港的天際線,相約西九龍酒店頂層的戶外餐廳做訪問,遠眺周邊的建筑,是居高臨下卻又似乎只是平視對望。身形嬌小的劉文君,正是這里多幢摩天大廈的負責建筑師之一,熟門熟路地帶著記者在低層轉乘電梯,再直上酒店76樓頂層。
多年不變的短髮是劉文君的標記,加上常常以褲裝示人,帶著英氣的名字,她儼如就是“利落”的代名詞。形象干練,但更令人感受深刻的,卻是她的直率敢言;對不同的社會議題的理性分析,但更觸動人心的,卻是她對建筑的憧憬。
“讀得建筑都希望幫到人”
劉文君修讀建筑的初衷很簡單,“讀得建筑都希望幫到人,設計好的環(huán)境,多做些大家享受到、欣賞到的(項目)”。入行多年,劉文君在建筑師樓工作過、曾為發(fā)展商打工,2008年創(chuàng)立自己的公司,參與過各類不同大小的項目,包括學校、酒店、寫字樓,以及大型的住宅及綜合項目等。
有人說:“建筑是實用的藝術,建筑師則是一個在建筑領域工作的藝術家”。劉文君認為,建筑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而香港的建筑往往只是做好了科學部分,藝術方面卻是乏善可陳,“《建筑物條例》、《消防條例》,這些講的是安全,基本上建出來沒有倒下就是科學啦,但藝術的那一半就復雜很多”。
劉文君沒有直接點明什么是建筑藝術,但分享自己對建筑的看法、欣賞的建筑時,她說最看重建筑師怎樣在作品上演繹其建筑理念,“建筑是不是硬繃繃的‘死物’呢?有沒有想過建筑都可以加入時間元素?令整個建筑物都可以好有動感”。
由西班牙建筑師Santiago Calatrava操刀設計,在美國興建的Milwaukee Art Museum(密爾沃基美術博物館),是劉文君喜歡的建筑之一。美術館外形仿如一隻白色的巨鳥,每天會有三次將“翅膀”開關閉合,早上開館時打開“翅膀”的遮陽板,將陽光引進大廳,中午太陽炙熱時會閉合,直至陽光微弱再打開,閉館時則可以看到整個“翅膀”關起來。
港政策扼殺創(chuàng)新建筑設計
劉文君指,為鼓勵建筑物加入藝術元素,外國有地方政府會要求建筑費的1%至3%需用于為建筑物加入藝術元素,以芝加哥為例,當地要求3%建筑費用于藝術設計,但香港政府完全沒有相關概念,而《建筑物條例》對建筑的規(guī)管甚至愈來愈緊,窒礙了設計的發(fā)揮空間,“外墻多些弧度,你就話我花俏、增加建筑成本,然后樓面計算又爭論一番,那我怎么搞?”
“(藝術設計)多做些(錢)就多花些,如果沒有誘因,發(fā)展商會不會愿意做?條例限制這么多,審批本來慢,規(guī)規(guī)矩矩還好,但如果想有什么突破,那你慢慢等”,劉文君認為,政府應該提供誘因,鼓勵私人發(fā)展商在建筑物加入藝術元素。
對于政府提出節(jié)省工務成本,在工務工程減少不必要設計,現時是建筑師學會理事會成員的劉文君批評,政策是對創(chuàng)新建筑設計的嚴重打擊,“建筑項目基本上極少超支,而現在的基建超支亦是社會問題引致,包括項目拖延、工程集中,推高成本,這都完全與設計無關,但現在卻說要減少不必要設計,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本身亦是香港建筑中心副主席的劉文君續(xù)指,港人對建筑藝術的認知不多,可能是政府不重視建筑設計的原因之一。她舉例指,歐美國家公民的自小教育,已學會欣賞不同的建筑風格,因而對建筑藝術有一定的看法及要求,但香港的教育以考試為本。她認為政府在推動公民文化教育、藝術欣賞等方面都應該多做工夫,而香港建筑中心近年努力推廣欣賞建筑藝術。
不過,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建筑欣賞又似乎變成規(guī)劃爭議,而商業(yè)建筑包括大型綜合商廈、各類私人住宅樓宇等,容易被扣上不同的罪狀:扼殺街道小店、剝削小市民……劉文君對此有著很理性的看法,貫徹她的敢言:“(建樓)游戲規(guī)則就是要炒盡”。她表示,在香港嚴謹的建筑條例下,建筑師的工作很大程度是要在框框內計算,但亦應保留小店特色,兩者并存?偫ǘ裕瑒⑽木Mㄖ趯嵱门c藝術之間取得平衡。
建筑師的工作與城市發(fā)展息息相關。面對近年城市及社會發(fā)展的種種爭議,劉文君依心直說,表明贊成發(fā)展保育價值不高的綠化地及郊野公園,增加房屋及發(fā)展用地,并建議收緊公屋審查,并每年抽查及要求住戶申報,以揪出有物業(yè)的富戶,回收更多可供再分配公屋。
“我講得就預著被人話”,劉文君沒有回避對發(fā)展郊野公園爭議表明立場,明確表示贊成郊野公園及綠化地的發(fā)展。在她看來,社會發(fā)展本來就應該以人為本,現時香港沒有足夠的發(fā)展用地,而樓價貴到普通市民根本負擔不起,通過增加土地及房屋發(fā)展解決問題是“好Logical”,所以她反問“點解將樹的價值看得比人更重要?點解綠化地、郊野公園不能動?”
“一邊話無地建屋,一邊就圍住一些不準動,現在我們是不是要玩死自己?”劉文君認為,位處城市邊緣的綠化地及郊野公園,在發(fā)展上確實面對交通、配套等問題,但仍然適合作低密度發(fā)展,例如現時香港面對人口老化,政府可以考慮劃出保育價值不高的綠化地及郊野公園,用作發(fā)展適合退休人士居住的社區(qū),因為不少老人家其實喜歡休閑、清幽的居住環(huán)境。
“活人不行,死人又怎樣?”劉文君指,現時骨灰龕位不足,但市民又普遍不喜歡在住宅附近興建骨灰龕場。她認為骨灰安置同樣可以多元化發(fā)展,香港可以參考外國,用紀念公園的模式,安置先人骨灰,而綠化地及郊野公園是發(fā)展紀念墓園的合適選址。
促收緊公屋審查 揪出富戶
身兼房委會委員的劉文君又建議收緊公屋審查,并每年抽查及要求住戶申報,以揪出有物業(yè)的富戶,回收更多可供再分配公屋,“(建議)是不受歡迎,但你不能講不夠但又不做?。”
劉文君早前在一個土地問題論壇上建議“找私家偵探查公屋戶”,被指語出驚人。她解釋指,她的原意是房屋署應設法收回公屋富戶單位,但如果政府無足夠人手資源審查,可考慮把工作外判,甚至是找偵探找出富戶,“不是我倡議,但主持人問可以去到幾盡,那我就老實講我的看法。”
劉文君認為,現時公屋戶入住十年才審查,實在太耐,應該要求每年申報一次資產。她又說,她個人不贊成政府永無止境建公屋,因為政府及納稅人的負擔會愈來愈重,政府應該就公屋問題有長遠的規(guī)劃及方向。
公職王有遺憾:未能推動培養(yǎng)青年德育
劉文君是名副其實的“公職王”,在過去十多年參與過的公職及服務不下三十個,各項公職涵蓋天上地下、生養(yǎng)死葬。為做公益,她百無禁忌,懷疑考察墓地“撞鬼”都不怕,但遺憾在青年事務委員會任期內未能重推中國歷史科成為必修科,并推動多元化教育。
劉文君似乎總是很忙碌,每次見面都是一手手袋一手裝滿文件的環(huán)保袋,而訪問后的下一個行程都是開會,關于工作上的會議、關于不同公職的會議。
為什么愿意投入這么多時間參與各種公職?劉文君說,讀建筑是希望幫到人、改善環(huán)境,而參與公職及服務亦是同樣的心態(tài),“盡量看看是不是幫到手,大家都希望社會不同方面都有改善”。
“歷史一定要讀 仁義道德一定要教”
各項公職及服務涵蓋不同的范疇,其中在青年事務委員會任期內未能推動政府承擔對青年人的文化德育培養(yǎng),是劉文君至今仍然未能釋懷的遺憾。劉文君說,讀書時的歷史科成績很差,自己亦不是教育專家,但認為認識歷史是培養(yǎng)公民價值觀的重要一環(huán),故在2007年至2012年擔任青年事務委員會期間,她提出希望加強年輕人的歷史認識,亦建議通過不同的獎勵計劃,鼓勵學生在課外選擇學習有興趣課題或活動,推動多元化教育,“我在美國讀大學都要必修美國歷史啦,大家不喜歡,那就不叫‘公民教育’,但歷史一定要讀,仁義道德一定要教”。
劉文君認為,文化是推動年輕人多元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金融、地產可能不是年輕人的世界,如果社會不夠多元化發(fā)展,年輕人找不到定位,當有人走出來講本土、講保育,可能只是口號式的人物,但已經一呼百應。我覺得香港這幾年確實付出了代價”。
參與各類公職期間有不少深刻及難忘的事。劉文君憶述,早年擔任香港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委員及發(fā)展委員會主席期間,多次視察本港及周邊地區(qū)的墓地,試過有一次考察墓地后懷疑“撞鬼”,“人們常說,好心有好報。做公益嘛,百無禁忌啦”。
至于剛剛卸任的城規(guī)會委員一職,劉文君難忘早兩年審議中環(huán)軍事碼頭及新界東北規(guī)劃期間,遇上數以千計的市民申述意見,委員儼如返正職般要日日聽六、七小時,“坐了16日,那時我去城規(guī)會多過返公司”。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