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真的是“負資產”嗎?殊不知老建筑可以創(chuàng)造新價值。近年來,香港積極推行“古跡活化”的概念,多座逾百年歷史的古跡遺址被翻新,新舊文化在香江煥發(fā)青春的老建筑里互相補足,締造出更具創(chuàng)意的鮮活形態(tài)。香港如何為老建筑注入新生命?在其華麗轉身的背后有何經驗可供內地借鑒?近日,人民網記者對話研究香港歷史建筑的“權威”——香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龍炳頤,為您揭開謎底。
老建筑“變臉”
讓港人找到文化歸屬感
香港開埠的一個多世紀里,留下了1444幢歷史建筑,既有中式的庭院、唐樓、圍村,又有西式別墅、車站和辦公大廈。在龍炳頤這位建筑業(yè)的行家看來,這些建筑不僅紀錄了港人的歡與樂,見證了香江的血與火,最可貴的是它融匯了東西方建筑藝術的精華。然而,在過去幾十年里,它們也面臨著破敗和被淘汰的危險。
在這一背景之下,香港特區(qū)政府在2007-2008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推出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以下簡稱活化計劃)。作為政府文物保育政策一系列措施的主要部分,并于2008年2月、2009年8月及2011年10月分別推出計劃的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把歷史建筑再利用,賦予建筑物可持續(xù)的新用途,為社區(qū)和市民帶來最大的效益。這樣的保護措施實施以后,一些歷史老建筑舊貌換新顏,融入了現(xiàn)代都市生活之中。
龍炳頤對此評價說:“這關系到香港市民怎么去看待他們居住的地方,怎么保護自己的歷史。這個政策讓許多香港人從此找到了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