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曾在微博上直言:“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 上海的物業(yè),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這名華人首富到底在打著什么算盤?緣何拋售北上廣物業(yè)?

數據圖表
正當新鴻基斥巨資拿下上海徐家匯中心地塊時,李嘉誠的長江實業(yè)卻悄然準備賣掉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OFC寫字樓。一邊是打破腦袋搶奪上海高價地,一邊卻是不動聲色地慢慢瘦身。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曾在微博上直言:“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 上海的物業(yè),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這名華人首富到底在打著什么算盤?緣何拋售北上廣物業(yè)?
接連賣掉國內資產
9月5日上午,兩家香港地產公司的角逐吸引了整個地產行業(yè)的關注。新鴻基和九龍倉恒基聯(lián)合體為了徐家匯(10.31, 0.65, 6.73%)中心地塊搶得不可開交。最終,新鴻基技高一籌,出價217.7億元拿下上海地理位置最佳的商業(yè)地塊。
幾乎就在同時,李嘉誠的長江實業(yè)的員工卻在加班加點,準備把上海陸家嘴(19.79, 1.80, 10.01%)東方匯經中心OFC寫字樓賣掉,售價60億元人民幣以上。東方匯經中心OFC 毗鄰上海中心,離金茂大廈、環(huán)球金融中心也不遠。
作為長實自2011年在上海啟動三大項目之后的首個成型項目,再有一年這個項目就可以進入市場開始運營了,而在這個時候東方匯經OFC被傳出售,這讓很多人都看不懂。但聯(lián)想到李嘉誠旗下公司接連宣布出售百佳超市、廣州西城都薈、香港嘉湖銀座,似乎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同時,從公開披露來看,2010年以來,長和系在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0筆收購,涉及資金約1445億港元。也正是如此,近期以來,業(yè)內熱議李嘉誠是否要賣掉國內資產“轉投歐洲”,即“西進”。
李家澄清“不會撤出國內”
另一個現(xiàn)象是,這幾個月各類開發(fā)商都在國內大肆購地,而李嘉誠的長江實業(yè)、和記黃埔卻很少出現(xiàn)在熱門地塊的現(xiàn)場。這讓業(yè)內不少人猜測,李嘉誠是 否有意從內地房地產業(yè)抽身。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也在微博上直言:“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的物業(yè),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
對于一個領袖級的商人,這種傳聞往往會被過分解讀。李家迅速感覺到了公眾對他的疑慮。李嘉誠部下、長江實業(yè)董事郭子威馬上在北京澄清,公司出于 穩(wěn)健的投資考慮,只是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今天賣出去,明天價格合適還可能再買回來。國內外的投資機會同樣都在關注,只是目前到歐洲投資的機會更 多”。
“相比之下,投資海外的資金要小于國內,且國內競爭十分激烈,而國外還沒這么充分。而從未來的投資回報率看,歐洲的機會更多!惫油芸隙ǖ囊稽c是,中國GDP增長至少會保持在7%以上,還是有投資價值的地方,因此不會撤出去。
大手筆抄底英國
雖然無意撤退,但李嘉誠投資重心西移卻是十分明顯。公開披露的2010年以來長和系在中國內地以外完成的10筆收購中,絕大部分集中在歐洲地區(qū),其中又以英國最受李嘉誠青睞。
從歷史上看,英國是李嘉誠的福地。2010年,李嘉誠企業(yè)集團以91億美元從法國電力集團收購了英國電力網絡業(yè)務EDF Energy的電網資產。完成電網收購后,時隔一年,李嘉誠長子李澤鉅又以24億英鎊買下英國上市公司Northumbrian水務,該公司是英國最大的 自來水供應及污水處理公司之一。
2012年,李嘉誠宣布退休,他的長子李澤鉅全面執(zhí)掌長和系,收購歐洲的行動沒有停步。2012年,李澤鉅宣布斥資6.45億英鎊收購英國天然 氣公司Wales and West Utilities(WWU)。在收購WWU后,與2005年收購的Northern Gas Networks合計,李嘉誠父子控制英國天然氣近三成的市場。
通過這幾次收購,李嘉誠父子成為英國基礎設施資產的最大所有人之一,李家控制著英國大約四分之一的電力分銷市場、大約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不到7%的供水市場。
歐洲業(yè)務盈利比例去年超三成
除了在英國,歐洲其他國家的通訊、公共基礎設施也是李家投資的標的。對他們來說,這些買賣并不陌生,尤其是通訊領域。早在1994年,和黃就在英國創(chuàng)立了ORANGE電訊品牌,此后該品牌迅速被引入到香港、澳大利亞、印度、以色列等國家。
2000年, 李嘉誠“大管家”霍建寧將和黃創(chuàng)立并持有44%股權的Orange權益售予德國電訊巨人曼內斯曼,一舉獲利千億港元,成就“千億買橙”傳奇。在賣掉 Orange幾年后,歐洲遭遇歐債危機,資產價格極為便宜,李嘉誠的和黃又開始回購此前出售的Orange資產。
2012年2月,和記黃埔出資9億歐元逆勢收購奧地利Orange Austria全部權益,合并當地第三及第四大移動電信供應商。去年6月,和記黃埔再以1.25億美元收購三年前以13.81億美元出售的以色列 Partner股權。僅以色列的一賣一買為例,和黃便凈賺97.9億港元。
除了通訊領域,李嘉誠旗下還大舉買入垃圾處理、廢舊物資回收等領域的公共服務公司。今年6月,李嘉誠旗下的控股母公司長江實業(yè)牽頭,豪擲97億港元收購荷蘭最大的廢物轉化能源公司AVR共計35%的股權。完成收購后,長實系在荷蘭的員工就達到了2萬名。
從和黃的收購標的來看,李家在歐洲的投資謹慎且精明。李嘉誠收購資產大多都運轉正常,且都是市場中的領頭羊,有著穩(wěn)定的現(xiàn)金流和盈利能力。而盡 管李嘉誠和長和系的高管一直從生意的角度來看待這些收購,但公眾還是將它解讀成“撤退”。這些擔心隨后都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中表現(xiàn)出來了,2010年時,和 黃歐洲業(yè)務只占有和黃集團盈利比重的19%,到了2012年,這一數據已經上升到了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