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體離子和細微懸浮物的粒徑分別為1~100nm和100~10000nm。由于布朗運動、水合作用,尤其是微粒間的靜電斥力等原因,膠體離子和細微懸浮物能在水中長期保持懸浮狀態(tài),靜置而不沉。因此,膠體離子和細微懸浮物不能直接用重力沉降法分離,而必須首先投加混凝劑來破壞它們的穩(wěn)定性,使其相互凝聚為數百微米以至數毫米的絮凝體,才能用沉降、過濾和氣浮等常規(guī)固液分離法予以去除。
混凝就是在混凝劑的離解和水解產物作用下,使水中的膠體污染物和細微懸浮物脫穩(wěn)并聚集為具有可分離性的絮凝體的過程。它是廢水處理中應用得非常廣泛的方法。它既可以降低廢水的濁度、色度等感官指標,又可以去除多種有毒有害污染物;炷ǖ闹饕獌(yōu)點是工藝流程簡單、操作管理方便、設備投資省、占地面積少、脫色效率很高。
為了進一步去除污水中的COD和BOD5,去除污水的色度、氮、磷等營養(yǎng)鹽及某些非生物降解的有機物濃度,需要向污水中投加混凝劑。
目前最常用的混凝劑有無機金屬鹽類和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兩大類。前者主要有鐵系和鋁系等高價金屬鹽,可分為普通鐵、鋁鹽和堿化聚合鹽。后者則分為人工合成的和天然的有機高分子聚合物兩類。本工藝中混凝劑選用聚合氯化鋁(PAC),它對水溫、pH值和堿度的適應性強,絮體生成快且密實,使用時無需添加堿性助劑。腐蝕性小。最佳pH值為6.0~8.5,性能優(yōu)于其它鋁鹽。
混凝過程是混凝劑與水及膠體和細微懸浮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復雜物理化學過程。為了獲得易于分離的絮凝體和盡可能低的出水濁度,就必須根據原水中膠體和細微懸浮物的性質、濃度和介質性狀,正確控制過程的工藝條件。這些條件主要有水溫、pH值、混凝劑的種類和用量,以及攪拌時間和攪拌強度。在廢水的實際處理中,通常需要通過混凝試驗確定處理過程的最佳工藝條件。
因此,本工藝中,二沉池出水進入混凝反應池進行三級處理,混凝反應池采用折板式反應池。水力停留時間為t=20分鐘。投藥由加藥消毒間內的加藥泵投加,投藥量由實際運行調試決定。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