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準備工作
(1)現(xiàn)場彈線,并剔鑿、清理接頭處表面混凝土浮漿、松動石子、混凝土塊等,整理接頭處插筋。
(2)核對需綁扎鋼筋的規(guī)格、直徑、形狀、尺寸和數(shù)量等是否與料單、料牌和圖紙相符。
(3)準備綁扎用的鐵絲和綁扎工具等。
2.柱鋼筋綁扎
(1)柱鋼筋的綁扎應在柱模板安裝前進行。
(2)縱同受力鋼筋有接頭時,設置在同一構件內(nèi)的接頭宜相互錯開。
(3)每層柱第一個鋼筋接頭位置距樓地面高度不宜小于500mm、柱高的1/6及柱截面長邊(或直徑)的較大值。
(4)框架梁、牛腿及柱帽等鋼筋,應放在柱子縱向鋼筋的內(nèi)側。
(5)柱中的豎向鋼筋搭接時。角部箍筋的彎鉤應與模板成45°(多邊形柱為模板內(nèi)角的平分角,圓柱形應與模板切線垂直),中間箍筋的彎鉤應與模板成90°。
(6)箍筋的接頭(彎鉤疊合處)應交錯布置在四角縱向鋼筋上;箍筋轉角與縱向鋼筋交叉點均應扎牢(鋼筋平直部分與縱向鋼筋交叉點可間隔扎牢)。綁扎箍筋時綁扣相互間成八字形。
(7)如設計無特殊要求,當柱中縱向受力鋼筋直徑大于25mm時,應在搭接接頭兩個端面外100mm范圍內(nèi)各設置二個箍筋。其間距宜為50mm。
3.墻鋼筋綁扎
4.梁、板鋼筋綁扎
(1)連續(xù)梁、板的上部鋼筋接頭位置宜設置在跨中1/3跨度范圍內(nèi),下部鋼筋接頭位置宜設置在梁端1/3跨度范圍內(nèi)。
(2)當梁的高度較小時,梁的鋼筋架空在梁模板頂上綁扎,然后再落位;當梁的高度較大(不小于1.0m)時,梁的鋼筋宜在梁底模上綁扎,其兩側或一側模板后安裝。板的鋼筋在模板安裝后綁扎。
(3)梁縱向受力鋼筋采取雙層排列時,兩排鋼筋之間應墊以不小于25mm的短鋼筋,以保證其設計距離。箍筋的接頭(彎鉤疊合處)應交錯布置在兩根架立鋼筋上,其余同柱。
(4)板的鋼筋網(wǎng)綁扎,四周兩行鋼筋交叉點應每點扎牢,中間部分交叉點可相隔交錯扎牢,但必須保證受力鋼筋不移位。雙向主筋的鋼筋網(wǎng),則須將全部鋼筋相交點扎牢。采用雙層鋼筋網(wǎng)時,在上層鋼筋網(wǎng)下面應設置鋼筋撐腳,以保證鋼筋位置正確。綁扎時應注意相鄰綁扎點的鐵絲要成八字形,以免網(wǎng)片歪斜變形。
(5)板上部的負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別是雨篷、挑檐、陽臺等懸臂板,要嚴格控制負筋位置,以免拆模后斷裂。
(6)板、次梁與主梁交叉處,板的鋼筋在上,次梁的鋼筋居中,主梁的鋼筋在下;當有圈梁或墊梁時,主梁的鋼筋在上。
(7)框架節(jié)點處鋼筋穿插十分稠密時,應特別注意梁頂面主筋間的凈距要有30mm,以利澆筑混凝土。
(8)梁板鋼筋綁扎時,應防止水電管線位置影響鋼筋位置。
5.細部構造鋼筋處理
(1)鋼筋的綁扎搭接接頭應在接頭中心和兩端用鐵絲扎牢。
(2)墻、柱、梁鋼筋骨架中各垂直面鋼筋網(wǎng)交叉點應全部扎牢;板上部鋼筋網(wǎng)的交叉點應全部扎牢,底部鋼筋網(wǎng)除邊緣部分外可間隔交錯扎牢。
(3)梁、柱的箍筋彎鉤及焊接封閉箍筋的對焊點應沿縱向受力鋼筋方向錯開設置。構件同一表面,焊接封閉箍筋的對焊接頭面積百分率不宜超過50%。
(4)填充墻構造柱縱向鋼筋宜與框架梁鋼筋共同綁扎。
(5)梁及柱中箍筋、墻中水平分布鋼筋及暗柱箍筋、板中鋼筋距構件邊緣的距離宜為50mm。
(6)當設計無要求時,應優(yōu)先保證主要受力構件和構件中主要受力方向的鋼筋位置?蚣芄(jié)點處梁縱向受力鋼筋宜置于柱縱向鋼筋內(nèi)側;次梁鋼筋宜放在主梁鋼筋內(nèi)側;剪力墻中水平分布鋼筋宜放在外部,并在墻邊彎折錨固。
(7)鋼筋安裝應采用定位件固定鋼筋的位置,并宜采用專用定位件。混凝土框架梁、柱保護層內(nèi),不宜采用金屬定位件。
(8)采用復合箍筋時,箍筋外圍應封閉。梁類構件復合箍筋內(nèi)部宜選用封閉箍筋,單數(shù)肢也可采用拉筋;柱類構件復合箍筋內(nèi)部可部分采用拉筋。當拉筋設置在復合箍筋內(nèi)部不對稱的一邊時,沿縱向受力鋼筋方向的相鄰復合箍筋應交錯布置。 (責任編輯:建筑小白) |